张居正使出连环计、斡旋高拱回来时,就留了一手。
高拱一回到北京,就感到气氛不对,谣言太多、人心惶惶,有些风声鹤唳的味道。
怎么回事呢?大家都说,三年前徐阶那样整人家高拱,现在高拱回来了,将实施疯狂的报复!还有具体的例子:当时为徐阶整高拱充当打手和马前卒的胡应嘉和欧阳一敬,事后都得到了回报,提拔了职务,现在听到高拱回来了,被吓得肝胆破裂,吐血而死!苏州也传来消息,退休老领导徐阶要跳湖自杀!
“中玄兄啊,”张居正很高调地劝高拱说,“开诚布公,忘却恩怨吧!”
高拱一头雾水,自己并没有想过要报复谁,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谣言、如此诡异的气氛呢?既然如此,他不得不公开表态了,于是便在公开场合说,徐老乃高某的旧恩,高某的每一次提拔,特别是当礼部部长都是徐老一力引荐的;后来虽然因为一些事情闹点儿小矛盾,然而在高某看来,不足结怨,高某一切忘却!而且经过近三年的反思,高某决心洗心涤虑,与诸君同心同德,治理国家!
表态归表态,有一件棘手的事,必须做出处理了。
什么事呢?
高拱一到任,就面临着如何安排应天巡抚海瑞的难题,而对海瑞的安排,又直接关系到退休老干部徐阶及其家族的命运。
有点儿复杂吧?那么,不得不回过头来,说说海瑞巡抚江南的事了。
可能张居正也未必料到,派海瑞巡抚江南,他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,惹出那么大的风波。
海瑞对中央的重用很感激,也很高兴。他一到任,就大刀阔斧展开了整治豪强大户的运动。他的工作方法很简单:发动群众。
贫富不均,为富不仁,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反感的了。国人还多多少少有些“红眼病”,存几许仇富心理,所以海瑞一发动,自然受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。
当然海瑞也不是光嘴上说说的,他真替老百姓解决问题。他处理纠纷、审判案件,有一个基本原则,就是穷人和富人闹纠纷打官司,涉及财产的,必是富人没理,原则上判富人输而穷人赢;涉及面子上的事,则原则上判富人赢,因为穷人需要实惠,富人需要脸面。
既然领导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,大家都信任他,加之这位仁兄骂皇帝的事迹早就流传天下,老百姓都说盼来了青天!响应海瑞号召越发积极,举报信就像雪片一样,飞到了海瑞的办公室!
其中,举报最集中、反映最强烈的,就是退休老领导徐阶家族了!
事实摆在那里了:徐阶家族在乡里大治产业,光田地就达到20多万亩!老领导本人还听任子弟横行乡里,引起当地百姓的憎恨。
可是徐阶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啊!当年,倘若不是徐阶尽力维护、悉心调处,以嘉靖皇帝的性格,痛骂他的海瑞,早就命丧黄泉了!
这是不是很棘手?海瑞应该很为难吧?
可是,海瑞也不是一般人啊!
不过海瑞的不一般,和张居正有很大不同,他的不一般皆摆在桌面上,晒在阳光下,体现在严格执法上,既然有法规制度,那就按照法规制度来套,丁是丁,卯是卯。
所以,海瑞发表了公开讲话,说:“法之所到,不知其为阁老尚书家也!”用现在的话说,法律面前一律平等,不管你是什么常委、部长,都不能法外开恩!
海瑞以强硬的态度,命令徐阶把其家族20多万亩田地退出来至少一半以上!
徐阶迫于压力,不得不退出一小部分。
原以为给海瑞个台阶下就行了,没有想到海瑞这位老兄不依不饶,命令徐阶要继续退田!
徐阶当然就不高兴啦!过分了吧?以怨报德啊你?
拒绝执行!徐阶下了决心!
海瑞寸步不让,玩儿这个?看谁玩儿得过谁?他下令动用强制措施,对老领导家族“痛裁之”!
老领导徐阶震惊之余,“大不堪”!
以徐阶的声望、在中央的人脉——他在官场经营近半个世纪啊,门生故旧何其多哉?他会甘心就范吗?“你以为退休的领导就可以随便欺负吗?”徐阶很可能这样想,“太小看退休老人了吧?!”
于是,海瑞的麻烦就来了。
当然,不会是因为海瑞欺负退休老领导这个理由,随便找点儿什么破绽,捏造点儿也未尝不可,工作不够稳妥啦,举措脱离实际啦,沽名钓誉啦,都是“罪名”,反正一时间参劾海瑞的弹章不少。
海瑞如此欺负老领导,闹得江南人心——准确说是官心和绅心惶惶,显然违背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政要诀。中央高层碰头通气,调动海瑞工作的事就纳入了议事日程。或者说,已经定下来了,只差办手续了。
海瑞手下的干部也不干了!
想想看,有几个干部会是真正的穷人呢?或许没有当干部之前是穷人,但是当了若干年干部,除了极个别的,绝大部分就不会是穷人了。海瑞这个领导,偏向穷人也就罢了,可是不能走极端吧?再说,规章制度规定的那些事,比如领导干部配车(坐轿)、接待上四菜一汤、过年过节不能收红包等,说说也就罢了,还当真啊?那做官还有什么意思?大家很郁闷,对海瑞这个领导简直烦透了!现在中央要换马,大家都巴不得,还会真心实意为这样不得官心的领导卖力吗?
海瑞的处境就变得艰难起来!用进退维谷来形容,十分恰当。
高拱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履职的,对他来说,如何安排海瑞是一个大难题。
徐老家族到底有没有问题?高拱向好朋友张居正了解情况。
张居正说,徐甚可恶,没有想到他老而务得,很不自敛,不仅良田数十万顷,而且又为富不仁,放纵子弟横行乡里,民愤极大!
那就应该依法处理啊,海瑞做得对嘛!高拱说。
高拱似乎已经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。早在最高层酝酿他进入内阁的时候,他就拟就了一份“施政纲领”——《除八弊疏》,虽然没有公开,却也是高拱施政要旨。而在他看来,所谓八弊,首先就是执法不公。执法不公,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有些特殊人物网开一面。现在他掌权了,很自然就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。碰巧第一件事竟然遇到了徐阶这个旧恩人、老对手。
还是谨慎为好,张居正提醒说,现在已经人心惶惶了。
高拱明白,好朋友张居正是提醒他,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报复徐阶的印象。
但是,对于海瑞所做的清查田亩、打击豪强、制裁不法,高拱和张居正都是认同的。难道这样明摆着应该做的事不做了吗?
当然要做啦,但是不一定再要海瑞去做了。张居正劝高拱说。
高拱表态说:海瑞的做法,不能完全否定,就是有些偏激而已,大方向没有错;不能因为那么多人攻击他,就说清查田亩、抑制兼并、制裁不法的事错了。换人可以,这个人比海瑞要稳妥,但是要继续推进相关工作。宁愿别人议论高某有报复心,也不能放任执法不公!
蔡国熙怎么样?张居正推荐说,他是徐老的门生,在华亭做县令的时候,看不惯徐老家族的所作所为,愤而辞职。此人廉洁有惠政,官声很好,也很有能力,让他到苏州任职,相信他能够继续推进清查田亩、抑制兼并、制裁不法的工作。至于取代海瑞的巡抚嘛,倒是应该选老成持重的,由他去把握蔡国熙,免得事事都捅到中央来。
两个人研究了一番,最终敲定了人事调整方案。
奇怪的是,人事任命一公布,特别是蔡国熙上任后继续推进清查田亩、抑制兼并、制裁不法的工作,使得高拱果然要报复徐阶的传闻,越发甚嚣尘上,气氛越发诡异了!
详加考证,听其言观其行,高拱是个一心谋国的政治家,似乎对纯粹的个人恩怨不是太在意,并无故意报复徐阶的意图和行动。他是坚定地奉行“相天下”者应忘我、无私这一信条的,认为“人臣修怨者负国”,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要正大磊落,倘若恩怨二字不能摆脱,一切就无从谈起了。
倘若高拱是心胸狭窄、报复心强的人,那么杨博、刘自强就不可能被起用。两年前,徐阶整高拱的时候,杨博以吏部部长——号称百僚长的身份组织中央各部门以正式公文上报,公开要求必须罢免高拱。刑部部长葛守礼不同意杨博的做法,副部长刘自强起草好了公文,葛守礼不签字盖章,刘自强就以白简——相当于白头非正式文件上报,要求罢免高拱。这两个人做的这两件事,都轰动一时。可是,两年多后高拱复出,立即请已经退休回家的杨博重新出山,担任兵部部长,又起用在留都任职的刘自强回首都担任了刑部部长。
如果说徐阶家族受到惩处、徐阶以前定的某些案件得到纠正,那完全是高拱革除执法不公弊政的举措,只不过碰巧和徐阶有些瓜葛罢了。高拱在给海瑞的继任者朱巡抚的信中说得明白:“海君所行,谓其尽善,非也;而遂谓其尽不善,亦非也。若于其过激不近人情处不加调停,固不可;若并其痛惩积弊、为民作主处悉去之,则尤不可矣。”
实际上,为了避嫌,高拱曾指示将“公安机关”在京搜获的涉及徐阶罪证的一个材料销毁了,涉案的有关人也放了,他向有关干部解释说:“至今徐老尚说我害他,若将人赃移送司法,那就越发不可解了。”
可以说,高拱是很希望平息“报复”风波的,可是风波不仅没有平息,而且时常掀起大浪。
高拱很无奈,听之任之吧!他没有时间、精力去分析原因,也不会因为谣言而停止他认准要做的事情,但是他还是不断给徐阶写信,表明心迹。
张居正也给徐阶不断写信,其中有一封信的大意是说,现在的局面确实对老师很不利,但是自己一定竭尽全力,为老师做疏通工作,凡是自己力所能为的,自不待嘱,以报深恩于万一!
显然,张居正向徐阶传达的信息是,高拱确实是要报复他的!
或许有人会问,张居正为什么这么做?他和高拱是好朋友,应该是知道高拱的态度的啊?
你也可以这样理解:如果高拱没有报复徐阶,徐阶也会认为是学生张居正做工作化解了自己的危机,以此表明他张居正绝非忘恩负义之人,而是有涌泉相报之举。
这样理解可能比较浅薄。
实际上,这应该是张居正分析了自己的实力后留的后手。
从张居正对待徐阶和后来对待高拱的做法可以推断出,他对官场中的友情、恩情是不真正相信的,准确说,他认为这些是靠不住的。他使出请高拱回来的连环计,首先的考量是要高拱来替他对付压在他头上的赵贞吉的,但是他不能保证高拱不会反过来对付他。
以张居正的资历、经历,他在官场上还没有自己的班底,势单力薄,很容易被搞掉。所以,他必须借用徐阶的旧势力,使之成为自己的班底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只有大造高拱要报复徐阶的舆论,让徐阶的势力自动团结到他这个徐阶的保护人周围。反过来说,他这个徐阶的保护人一旦挨整,徐阶的旧班底就会聚集起来保护他。
所以,高拱复出的消息一公布,首都的气氛就显得很紧张、很诡异。反正,这样的气氛,对张居正有大利而无毫损,对高拱却是一个牵制。
当然,这还是预防性质,是自我保护的措施。
高拱想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会留这样的后手,他相信曾经的“期约”,要和盟兄弟携手干一番伟业!
展开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