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情绪真的好累,但我还是愿意试一下

任何创富者,都不可能有一帆风雨的创富经验,都要经过一波三折的考验,问题是面对失败,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对待它。

黄玉郎本名黄振隆,生于1950年,家庭环境不大好。他自小便喜欢画画,画漫画和他那些心目中的英雄人物。

从9岁开始,他就试着向一些报刊的漫画版或专栏投画,但均被编辑们揉成纸团扔进废纸篓里了,直到11岁,第一幅“处女作”才在报刊上刊出。

由于黄玉郎一心想画画,学业成绩平平,加上家境不佳,十三岁刚读完中二便辍学,开始步入社会,进“社会大学”进修。

他的第一份工作,是加入《时代漫画日报》。他应征的职位是“画家”,实际工作是“后生”,薪水微薄不在话下,最令他“顶不顺”的,这间漫画报馆宣布倒闭,黄玉郎也宣告失业。

一年之后,“养伤”完毕。黄玉郎又跃跃欲试。这一次是和别人合资出版《娱乐漫画日报》,筹备期为3个月,可惜的是这份《娱乐漫画日报》的寿命也只有3个月。由于销路不振,入不敷出,3个月便停刊。

当时香港漫画界的崔魏集团,在报刊上聘请漫画人才,黄玉郎便去应试。因为年纪太小,取录后担任的职位介于“画家”和“后生”之间。不过,因为崔魏集团出版刊物颇多,如《娱乐新闻报》《每日漫画报》,另有《精彩漫画》及《明星漫画》等单行本,稿源颇为缺乏。所以黄玉郎有机会开始在这个集团的出版物上发表他的创作。

黄玉郎在崔魏集团的收入颇为不俗,因为他每月创作四、五个故事,每个故事210幅画,而每幅画的稿费是5角,即除了“后生”的工资外,还有稿费收入四五百元。对于一个15岁的小青年,常年能有这样的收入已颇为满足了。

不过黄玉郎毕竟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,才安定了一年多,便又和另一名画家合作,自己出版漫画日报,第三次企图创业。

在崔魏集团工作一年多,黄玉郎对出版这个行业已较为熟悉,加上合作的画家何可也富有经验,所以这期出版的《新奇漫画日报》比较成功,出版不久,便日销12000多份(售价1角)。绘画、创作及编辑分别由何可及黄玉郎两人负责,每人轮流负责一天,每天有十四、五套连环故事。黄玉郎的兄长则负责发行及财务。

据黄玉郎回忆,此后一年多是香港漫画出版事业的“黑暗时期”。较高水准的日本漫画乘机入侵,《超人》这一类连环画代替了港产漫画。同时,电视深入民间,香港漫画读者正在减少。在这漫画行业的“黑暗时期”,大多数职业漫画家为了生活而被迫转业,黄玉郎说:“大约只有三、五个漫画家可以坚持到底。”

黄玉郎本人便是“坚持到底”中的一员。这也是他个人事业的最低潮,为减低开支,回到他老家,每天将画好的画稿送去报馆及出版社。

踏入1969年,香港经济步入“起飞”期,香港市民的消费也有所提高,漫画读者又多起来,漫画市场也出现生机。报社和出版社对漫画稿的需要也多了。黄玉郎节衣缩食,又积了一笔钱。

1971年,黄玉郎做了两件决定他一生道路的事:第一,是结婚,黄太太似乎给黄玉郎带来了好运气,“脚头”很好;第二,是在这年底决定“五度出山”,再创自己的事业。

年底,一位上了年纪的、开书店的朋友,看中黄玉郎对漫画出版业的专注及真诚,以及工作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,邀他出来闯天下。

这一次吸收了过去的经验教训,步步为营,加上资产较为雄厚,财务方面管理力求小心。在刊物出版方面,市场反应良好,销量也很快突破了二万本,利润颇为不俗。

这期间,香港漫画业已和数年之前不同。原有漫画家大半已转业,人才缺乏。黄玉郎除了仍然“多产”,还招聘了一些喜欢漫画的青年,训练他们一起工作,而且吸收了日本漫画素质高、印刷好的优点,致力改进。如是者经过3年,玉郎刊物的销量已稳居本地市场第一位,压倒日本图书。又经过一次又一次扩大经营和改革,玉郎图书公司终于在出版界独占鳌头。

黄玉郎这个一无所有的穷画家,屡败屡战,不低头不气馁。五年创业,才最终确立起他在香港漫画界的霸主地位,也可谓是步履艰难了。这种屡败屡战,永不气馁的创富精神,确实是需要高度自治力的创富者方能做到的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